《广西日报》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苗剑理论文章

作者: 时间:2023-11-10 点击数:

11月9日,《广西日报》第8版理论专栏头条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苗剑理论文章《发挥好地方高校“科教兴海”的重要作用》。

文章围绕加快构建服务向海经济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向海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向海经济开放合作科研平台、强化对向海经济重点项目的科教支持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地方高校在服务向海经济和海洋强区战略中,积极主动作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在科教兴海战略实施中的方式举措。

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全文如下:

发挥好地方高校“科教兴海”的重要作用

苗剑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要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当前,广西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逐步推动形成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山海协作的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强大海洋科技核心。面向向海经济主战场,提升涉海科研教育机构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进一步增强广西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广西高校必须积极主动作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在科教兴海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服务向海经济发展的学科体系

教育、科技、人才是打造向海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学科专业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目前广西的涉海学科存在数量少、实力弱等问题,应继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向“海”靠拢,加快形成涉海学科集群规模和优势。

完善涉海学科专业体系。瞄准当前技术前沿,聚焦需求、围绕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加强海洋技术类学科建设,完善大海洋学科体系构建,实现涉海学科体系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涉海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持续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巩固拓展传统优势特色学科。

围绕社会需求凝练学科“向海”方向。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大使命之一。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当地社会需求,突出重点,建设一批顺应当前和未来需求的、有竞争力的涉海学科。强化各学科交叉融合,把发展向海经济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科的应用性前沿领域相连接,通过重大任务项目的突破促进相关学科方向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解决关键问题提供技术成果和决策支撑。

建设支撑向海经济发展的专业集群。持续围绕向海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之需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和确定科研方向,重点支持海工装备、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交通与运输工程、海洋能源与化工、海洋生态与环境、向海经贸与现代管理、海洋信息等学科专业群建设,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配合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医疗资源布局向沿海聚拢,建设沿海地区的医学院校,以此为依托积极发展海洋医学、医疗、医药事业,推进海洋强区建设。

加快建设服务向海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然而,广西海洋专业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亟待依托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向海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引育力度,形成人才汇聚之势。

加强涉海人才的培育。目前向海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经济、海洋渔业、海洋交通、临海工业、海洋药物研究、海上医疗救助等领域。高校应围绕向海经济主导产业,打造专业特色鲜明、层次结构优化的涉海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华谊、中船等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以学科专业为载体,完善“本—硕—博”融会贯通的培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学术前沿视野、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涉海学科人才。

加大学术人才的引育。涉海人才的培育,不仅要“内培”也要“外引”。在涉海重点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应大力引进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创新能力强、能带领团队攀登学科高峰的领军人物,并营造能让学术领军人才施展才干、发挥学术领军作用的环境。对学术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和培养,促使其脱颖而出。通过内培外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研究成果丰的学术骨干,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加快培育向海经济开放合作科研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高校应遵循“共建、共享、整合、提高”的原则,建设一批既能高效汇集创新资源,又能有效培育“向海”大项目和形成大成果的科技平台。

着力构建凸显海洋特色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创新平台。统筹各相关单位、重点学科和各级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建立以共享为核心,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使用效率为目的的公共平台支撑机制。各科研平台应在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瞄准涉海科技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突出重点,强化前瞻性应用研究,形成独特的学术特色、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课题和丰厚的研究成果。

优化多元投入渠道,增进资源共享。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大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向海发展问题构建海洋高端智库,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与东盟合作共赢、向海通道建设、打造平陆运河经济带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服务。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投入,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共享。通过重点投入、科学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争取与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灵活的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

围绕向海经济产出一流科研成果。高校应加强涉海研究投入力度,瞄准科技前沿,确定一批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科研项目,提高承接高水平、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提升原始与集成应用创新能力。对接国家海洋战略、自治区海洋强区和向海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海洋产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究,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找准学术重点突破领域,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增强学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强化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对向海经济重点项目的科教支持

平陆运河作为有机衔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是提振广西向海经济的世纪工程,对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积极影响。围绕平陆运河的建设和平陆运河经济带的打造,高校应在江海联运航运人才培养、江海连通船型的设计和制造、港口和航道管理、向海经济管理、国际贸易、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绿色化工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的“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围绕推动广西更好地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根据运河建设、运河管理运营、运河文化传承和运河经济带相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人才培养、应用研究、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和服务团队,服务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以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沿江—沿海—沿边”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开辟独具优势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领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科教支撑作用,助力广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校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向海经济发展的能力。

版权所有: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钦州市滨海新城滨海大道12号       邮编:535011

 

管理员登录